背景和问题: 百货业是体现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繁荣繁华、文明和谐的重要载体,向来是上海商业的一张“光鲜”名片。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上海的百货业式微,进入“微增长”时期。2014年本市58家大中型百货店共计销售319.6亿元,同比下降1.9%。厘清上海百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助推上海百货业在“互联网+”战略下的转型。 分析: 1.购物中心化及去百货化使传统百货商场不合时宜 大部分百货业经营模式以联营为主,通过扣点或提成盈利,疏于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过分依赖地段及商圈优势。随着超级市场、仓储商店的迅猛发展,“二房东”经营模式不再是主流业态。注重差异化和体验化的购物中心模式受到市场的欢迎。 2.商业土地供给剧增使百货业“泛市中心化” 上海已出让土地的商业供应总量超过400万平方米。2000年至2013年,上海年均零售物业供应量为32.6万平方米;2014年至2016年,年均供应量将为112.3万平方米,是此前年份的3.4倍。大部分商业供应量集中在新兴商圈,项目单体体量增大,改变了“唯市中心”格局,形成“泛中心化”。 3.来自电商的线上替代效应 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迅猛增长,交易规模从2011年的240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2882亿元,年均增速在71.2%,电子商务这一新型业态正悄然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而传统百货业的价值传递和实现模式受到电子商务的严重冲击,日益被弱化。因此,电子商务的冲击正倒逼百货企业加速转型。 4.境外购物的分流 2013年中国人奢侈品消费总额达1020亿美元,其中本土消费280亿美元,增幅为3%;境外消费则进一步增强,达740亿美元。国外的一些购物网站如亚马逊、iherb等购物网站成为时尚之举。随着上海开放程度的提高,如上海自贸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海外购物更加方便。 5.商业运营成本的高企 百货行业最为直接的成本压力一是近几年,众多商企业面临租约重签之际,遇到租金暴增、成本大幅上升。如淮海路的日租金已达到35-60元/平方米·天。二是由于工资的“棘轮效应”,近年来人力成本增长较快。 建议: 1.战略引导,用商业布局规划收紧商业地产闸口 第一,建议市政府借鉴国外严格规划和要求商业布局的经验,结合正在研究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制定本市商业地产规划,不仅规划若干层级的商业板块,如规定商业中心、超市等商业地块的位置和用途,还应提高规划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第二,建议市政府条件许可下,试点城市建设综合用地管理模式,同一宗土地上可同时建设多种功能的建筑物。百货业建筑物可以“前店后仓”,可以开设酒店,还可以以“创客中心”的形式部分对外承租办公、建设研发机构。第三,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公益性、老字号商业网点,抑制租金过快上涨。在一些商业街道,店铺所有权为区属国有企业,承租人为具有公益性商店如书店,或老字号商店等,鼓励国有商业企业以优惠租金、长期租约等方式提供经营场所。对这部分产业,降低利润考核指标。 2.依托主体,推动“数字商圈”硬软件设施升级 建议政府重视商业信息化建设,在财政资金安排上对“数字商圈”项目适当倾斜,把项目纳入“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流通综合改革试点等国家、市、区等各级政策扶持资金范围。一是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一些还没有公共WIFI的商圈,加强互联网建设这个现代商业基本要素,实现无所不在的网络。二是推进智能交通服务。结合行车和停车诱导系统、智能停车库和APP软件,实现与目的地位置服务相衔接的人性化的智能交通服务。三是推进公共信息服务。政府部门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重大营销、文化、体育活动信息及市政服务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和宣传推广。四是发展和整合商家APP服务。鼓励商业企业开发和应用APP软件,形成大数据应用联盟,共享和挖掘客户信息。 3.设立专柜、专区、专楼,海外正品代购和离境退税优惠 支持一些资金雄厚、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公司如百联集团推出境外采购公司,全球范围采购中国消费者喜爱的特有产品,在国内百货商场设立专柜、专区、专楼售卖。还可以利用公司网站、电商网店作为营销平台,直接将货物挂在网上,实现“先下单后采购”。另一方面,针对外国或华裔外籍人士对中国特色民族产品的特殊情怀,可以同步设立“中华特色产品专柜”(包括专区、专楼)。建议在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实行半年或1年的节点,政府对政策做科学评估,并做好前期准备,一旦条件许可,扩大本市退税定点商店的范围,惠及更多具有口碑的百货门店,使上海的名优产品扩大销售。 4.完善机制,推动商业旅游文化发展大融合 第一,对南京东路、淮海路等重要商业区域,可以试行建立商业、文化、旅游协商机制,由政府组建由多部门参与的推进机制和结构。第二,支持有实力的百货企业在重点商业区筹建商业博物馆或商业文化博物馆。通过实物、文献、老照片及影像等,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和复原技术,全面展示上海商业发展的历程以及在不同历史节点所创造的成绩,弘扬“海派商业文化”,促进商旅文更深入地融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