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颖丹
我过去几年做跨文化培训时经常有老外学员问:“为什么中国人不爱排队?”
跨文化培训中有一个很通用的理论是文化的纬度,其中一个纬度就是:集体主义 Collectivism 和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如果是从这个纬度去看的话,中国人不爱排队是跟集体主义相反的特征。来自西方国家的学员经常问:“集体主义不是很注重集体吗?为什么会经常看到中国人乱插队等其他不文明行为,感觉中国人并不关注集体。”每到这个时候,坦白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可能会说受教育程度啊,中国人对待陌生人与熟人的不同啊,但是我知道这些都没有真正解释这个矛盾。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梁漱溟先生于1949年完稿的《中国文化要义》。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上述问题的根源。
虽然国外的文化研究学者把文化的一个纬度分为:集体VS个人,但梁先生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缺乏集团/团体生活的。从他的中国西洋对照图来看,他的分析一下子就能解释为什么中国人不爱排队,在公众场合不会自发的形成秩序。
梁先生从几个层次来分析中国西洋的文化差异,从以上“中国西洋对照图”来看,中国是轻“个人”和“团体”,注重家庭。而西洋是轻“家庭”,重“个人”和“团体”。梁漱溟在书中提到:“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是因为中国人倚重家庭家族。”
“为西方集团生活开路的是基督教;周孔教化便为中国人开了家族生活之路。”
我从上述图中就看明白了为什么现在流行的文化的纬度理论无法解释中国人不爱排队这个问题,因为外国的理论是把中国家庭家族式的集体等同于团体了。而西方人恰恰是很注重团体生活的,主要是因为宗教信仰形成的团体,而在团体中就养成了纪律习惯,否则一个团体无法有效地运行。讲到这,可能大家不禁会问,那到底什么是团体呢?
我来为大家摘录几段梁先生书中的原文:
“所谓集团生活,诚然形形色色,但亦有其一致之点可指:
一、
要有一种组织,而不仅是一种关系之存在。组织之特点,在有范围(不能无边际)与主脑(需有中枢机关)。二、
其范围超于家族,且不依家族为其组织之出发点。-多半依于地域,或职业,或宗教信仰,或其他。三、
在其范围内,每个人都感受一些拘束,更且时时有着切身厉害关系。
合于此三条件者,即可说是集团生活;不合的,便不是。我们以此为衡,则
中国人是缺乏集团生活的。”
“集团生活会培养每个成员以下四方面:
第一,
公共观念 第二,
纪律习惯 第三,
组织能力 第四,
法治精神”
前面提到的中国人不爱排队的这一点,就反应的是集团生活中的第二点:纪律习惯。今天篇幅也有限,其他的方面就不摘录了,只是摘录原书中关于纪律习惯这一段:
“所谓纪律习惯,盖指多人聚集场面,无待一条一条宣布,而群众早已习惯成自然的纪律。在消极一面,例如,开会场中不交谈,不咳嗽,走路不作声响,出入不乱挤,一举一动顾及前后左右而不妨碍旁人等等。在积极一面,例如,坐则循序成列,行则排队成行,发言则当机得时,动作则彼此配合照应,种种细节,难以枚举。无论消极积极,扼要一句话:必求集体行动起来,敏捷顺利,效率要高,不因人多而牵扰费时。试看车站或戏院售票的门窗前,西洋人自然鱼贯成行,顺序而进;中国人却总是争前窜后,虽有警察,犹难维持秩序。其实不守顺序之结果,事务进行反而缓慢,甚至进行不得。”
从梁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原来中国人不爱排队的这种习惯其实也流传已久。现在虽然在大陆很多地方随意插队的现象还是随处可见,但是在香港、台湾这些地区,排队已经成为市民的习惯。其实也从另一的角度证明了,当人们的生活中有更多超越家庭/家族范围的集团生活时,纪律习惯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梁先生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就是从个人、家庭、团队、社会/国家这四个层面去剖析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今天摘录的中国西洋对照图中只是提到了三个层面,此后的章节中提到了第四个层面就是社会/国家。梁先生的分析确实比目前流行的一些国外的跨文化分析理论要有深度得多。非常推荐给对文化感兴趣的朋友看看!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有关言易咨询的课程!